前言
我終於鼓起勇氣來寫副食品篇了。
此外,由於前面幾篇都是針對長期或新生兒的用品,這篇會補充一些4個月以上會需要購入的物品。
由於4個月以後的照顧方式會因寶寶整體發展狀況和家長教養風格開始產生較大的分歧,因此文章內提及的產品,請參考自家狀況評估是否購入。
希望這篇分享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副食品篇
大部分的寶寶在4個月左右就會開始接觸副食品,然而市面上副食品的用具琳瑯滿目,常常讓父母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採購。
其實採購時,建議家長先規劃好寶寶的副食品之旅該如何進行,再進行採購。
副食品的餵食方式百百種,但只要能在安全、適當的時機介紹人類的食物給孩子,提供快樂的用餐環境,並讓孩子的進食能力穩定成長,就是正確的方法。
以下針對目前較為主流的副食品餵養方法進行介紹(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其他的流派,選擇自己適合、喜歡的就行):
- 寶寶自主離乳法(Baby-Led Weaning,簡稱BLW):
- 時下最夯的副食品餵養法之一,很多副食品社團都在討論,其精神為「寶寶自主」--照顧者提供原形食物,不餵食、不干涉,讓孩子自主進食。詳細可以參考以下資訊:
- 陳木榮醫師(柚子醫師)的介紹影片:https://youtu.be/8w4ahRlJyzU
- 陳譯庭營養師和蘇妍臣營養師合著的書《寶寶自己吃 BLW寶寶主導式離乳法全攻略》
- Sunny老師的介紹影片:https://youtu.be/X7OBl1He40k
- 優點:
- 能讓寶寶較快學會自主進食。
- 由於BLW寶寶會較快接觸到較硬的食物,通常咀嚼能力和語言發展也會較快較好。
- 由於不用餵食寶寶,父母用餐過程會比較輕鬆。
- 缺點:
- 需要等寶寶能夠自行坐穩(通常是6個月大)才能開始,少了2個月的免疫耐受性訓練期。
- 在寶寶學習期間,(尤其是當寶寶吃太大口引發嘔吐反射時),常常會有不瞭解BLW的長輩給予家長壓力。
- 用餐後,場地通常會很混亂,整理起來比較辛苦。
- 此外,在媽媽社群和副食品社群常常發現很多家長會把手指食物和BLW劃上等號,在此要澄清一下,
給寶寶手指食物不代表BLW
給寶寶手指食物不代表BLW
給寶寶手指食物不代表BLW
我不是什麼BLW魔人,純粹覺得一知半解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一知半解容易影響溝通的精準度,進而造成誤解和錯誤資訊流通。
回到上述,BLW的精神是「寶寶自主」,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副食品餵養法。
但是手指食物是一種食物型態,是指將食物切成類似手指的形狀,讓寶寶方便握取進食。
只是剛好手指食物非常適合用來執行BLW,但不代表給予手指食物就叫做BLW。
打個比方:某人可能為了身體健康會執行清淡飲食計畫,此時可能會食用燙青菜。
但我們不會說食用燙青菜就叫做清淡飲食計畫。
其他的副食品餵養方式也可能會給予手指食物,但若不是從頭到尾不干預、不餵食,基本上就不能稱之為BLW。 - 但這不代表其他的副食品餵養方式不好,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都是好的副食品餵養方式。
- 傳統餵食法:
- 大家最熟悉的餵食法,大部分的人都是被這樣餵養大的,照顧者根據寶寶的月齡和發展狀況,另外準備餐點(通常是泥或粥或軟飯),以餵食的方式讓寶寶認識食物。
市售的嬰幼兒食品也大多是為了配合傳統餵食法設計的。 - 優點:
- 家長完全能掌握嬰幼兒食用的食物種類與份量。
- 由於是由家長進行餵食,所以通常用餐場地的整潔場度較容易控制。
- 大家都很熟悉,所以資源容易取得。
- 缺點:
- 要另外花費時間精力或金錢準備嬰幼兒食品。
- 寶寶學會自主進食的時間會較慢,剛進入手指食物階段進行銜接時,有些寶寶需要較長的轉換適應期。
- 家長須隨時注意寶寶的成長狀況,調整食物質地和內容,避免影響咀嚼能力發展
- 需要餵食,所以家長沒辦法悠哉地吃自己的。
- 少量多樣與成人共食法(俗稱黃瑽寧醫生派)
- 在台灣最知名的提倡者是黃瑽寧醫師,這個流派的精神就是「少量多樣、全家一起吃」。
- 照顧者在進食時,將自己的食物,分切成嬰兒可以入口的大小,分食給嬰兒。如果是質地較軟、可以切成手指狀的食物,也可以直接讓嬰兒試著自行抓取食用。
- 此方法省去傳統餵食法需要另外準備給嬰兒食物的麻煩,並且和BLW一樣,能讓寶寶接觸到比較多種不同的食物質地。
詳細資訊可以參考: - 黃瑽寧醫師的影片:https://youtu.be/BwF0tf802HU
- 黃瑽寧醫師的文章: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810
- 因為是全家一起吃,所以為了讓寶寶能夠和大人一起進食,大人也要開始清淡飲食,全家一起變健康。
- 優點:
- 適合台灣多數家庭的餐飲模式
- 讓寶寶提早習慣全家一起用餐的生活
- 不用另外準備嬰幼兒食品
- 缺點:
- 要跟寶寶共食,所以不能吃大人才能吃的垃圾食物了QQ(欸
- 吃飯的時候還要分切給寶寶,有的時候有點手忙腳亂
在重申一次,每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優點,家長只需要選擇自己最適合、最喜歡的就好。
但無論是什麼方式,準備副食品時還是有一些基本重點必須注意:
- 考量到嬰兒腸胃消化系統的發育狀況,至少等到寶寶4個月(早產兒需請醫生評估發展狀況)才能開始食用副食品。
- 3歲以下不能食用整顆完整的堅果或類似食物,避免窒息風險。
- 1歲以下不能吃蜂蜜及其相關製品,避免肉毒桿菌中毒。
至於我們家,在副食品餵養這一塊,算是相當有彈性(?)。
我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曾雄心壯志的想讓寶寶嘗試BLW,但是因為女兒4個月左右就開始對我們的食物產生了興趣,可是那個時候她還沒辦法坐得很穩,而且考慮到之後送托嬰,托嬰中心為了方便照顧也無法執行BLW,所以只好放棄,開始自己做或是買市售的寶寶食物泥餵她吃。
當她6個月大以後,我們就開始把一些比較柔軟的食物(豆腐、蒸熟的蘿蔔...等)切成條狀讓她自己抓取,或是給她大塊的雞肉、蝦子讓她慢慢啃(寶寶其實也啃不下去,就是吸點肉汁過乾癮而已),其他的東西就是從我們的食物分給她吃。
回職場後,比較沒時間自己煮,開始比較常吃外食時,因為外食通常口味較重不適合寶寶,這時我們就會另外準備市售的寶寶食物。
接下來將分享我們家的副食品之路上用過的產品。
副食品製作工具
食物調理器/調理棒
TSL新潮流多功能食物調理攪拌棒
如果是要走傳統餵食法,一開始一定會需要一組食物調理攪拌棒,幫你把一些不好咬的食物打碎。
除非本來就是常下廚又有常常用調理棒需求的人,不然不建議買太高級的調理棒。
網路上滿多媽媽推薦大家源的調理棒,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平價不貴,但該有的功能都有,不需要做副食品後,還可以做家用料理,就算不常用,也不會太心痛。
從左至右分別是:
這是女兒的第一個圍兜,也是現在主要帶去托嬰中心的圍兜。
我家裡是本來就有一組食物調理棒,所以我都會用這組調理棒,把海鮮、肉類、蔬菜之類的東西打碎,再混在稀飯裡面餵小孩。
這組調理棒價格也跟大家源牌的差不多,所以我想等級應該也不會差太多,做一般家用料理也夠用。
(做副食品前,我常拿來打義大利麵醬或是濃湯,有一年包潤餅買不到花生粉,還直接買花生用它打粉)
(做副食品前,我常拿來打義大利麵醬或是濃湯,有一年包潤餅買不到花生粉,還直接買花生用它打粉)
由於是較低價的食物調理棒,所以沒辦法打到變成細膩的泥,最多大概就是上圖那種感覺,還是會有一些顆粒,但餵嫩嬰綽綽有餘了。
副食品儲存盒/冰磚盒
做完副食品,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儲存的方式了。
大多數的書和前輩父母都會建議冷凍,這時就要準備儲存的容器了。
上圖是我用過的副食品儲存容器,除了左上角是以前買廚具送的贈品OXO保鮮盒外,其他都是在2Angels的副食品保存盒。
這裡大力推薦2Angels這個台灣本土品牌,真的很好用。
本體是矽膠材質,所以從冷凍庫拿出來要脫模也很好脫,也可以直接丟進微波爐,清潔後又能直接丟紫消機,真的很方便,我連餐具都買他們家的。
2Angels儲存盒的蓋子扣得很穩,不太會漏,所以當時如果有需要外食,我也會把寶寶的副食品裝在裡面帶去餐廳,讓寶寶可以吃。
不過儲存盒由於未來用到的機會沒有調理棒那麼高,所以建議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買二手的就好,會比較便宜。
一開始寶寶食量不大的時候,30ml就可以剛好裝一餐的量,但是隨著寶寶的食量增加,很快的就會輪到60ml出場了。
所以建議要買的話,可以跳過30ml,直接從60ml開始。
副食品七件組調理器
最有名的應該是明治的版本,因為以往去參加明治的爸媽教室就會拿到一組,所以很多人就算沒有去參加過,也很可能會收到恩典牌。
不過其實各家的七件組幾乎都差不多,我都不禁懷疑是不是同一間工廠做的XD。
上面照片裡的是去辦大遠百兒童卡時送的入會禮,但其實我沒用過,因為在拿到這組前我已經有一組明治的恩典牌了。
這個七件組是我覺得要讓小嫩嬰初期和大人共食時的利器,因為小嫩嬰的咀嚼能力還不強,很多食物沒辦法直接分切後就分給他吃,這時用七件組的研磨器就能輕鬆的把食物磨成接近泥的狀態,讓小嫩嬰也能享受各種美食。(嗯,我曾經拿它磨過花枝和牛排,都很順利。)
還有,它的湯匙也滿好用的,是個很適合初期餵食用的湯匙。
不過雖然說是七件組,但我覺得裡面真的比較好用的也就只有研磨缽和研磨棒了,其他工具我幾乎沒用到……。
而且它雖然可以把所有的工具疊在一起,但是因為沒有卡榫,放進包包後還是會全部散開,所以後來我都要另外準備一個收納袋裝它。
(我是用好裹物把它包起來再放進防水收納袋裡。)
也因為嫩嬰的食量不大,所以用這組還負荷的了。
等到寶寶變成擅長食用副食品的中寶寶後,就會出現爸爸媽媽一邊賣力的磨,寶寶在旁邊狂拍桌鬼叫的畫面XD。
此時也差不多該換下一個工具了。
食物剪刀
變成咀嚼能力比較好的中寶寶後,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用小剪刀剪成適口大小分給寶寶。
要注意的是,要嘛剪的夠小讓寶寶好入口,要嘛剪的夠大塊讓寶寶自己抓著啃。
最怕的是剪成跟花生等堅果一樣的大小,剛好是最容易嗆傷的尺寸,那就不妙了。
我買的3M的食物剪刀,個人覺得滿好用的,有收納盒和安全扣,也算好洗,直接丟洗碗機也可以。
不過看媽媽群組有人覺得這支不好用,但因為我沒用過別支,所以不好評論什麼。
另外,如果是可以用筷子和湯匙就能把食物順利分食的高手父母,其實食物剪刀也不是很必要的工具。
(像家母,印象中她好像沒有用過食物剪刀,我們姊妹們嬰兒時期外食時,她幾乎只用筷子和湯匙就能分食物給嬰兒吃。)
餐具
盤子
無論是哪個流派的副食品餵養法,我覺得盤子是一個必備的工具。
尤其是有心想走BLW的人,盤子更是一個好幫手。
因為盤子比較淺,寶寶比較好抓取食物,也比較能夠觀察到食物的樣貌,食物放在裡面也會降溫的比較快,比較不會燙口。
上圖是我們家目前服役中的盤子,左邊是miniware的花瓣盤,右邊是2angels的拼圖盤。
在家裡通常是用miniware的花瓣盤,因為底下有吸盤,而且格子多、好分裝。
外出就用2angels的拼圖盤,因為它有蓋子,可以把米餅等小點心放在裡面,展開就變成兩個盤子,一樣可以達到分裝的效果。
2angels的拼圖盤和它的食物儲存盒一樣,都是使用矽膠,所以清潔和使用上非常方便。
不過底部沒有吸盤,給寶寶使用時,要小心寶寶翻桌……。
不過底部沒有吸盤,給寶寶使用時,要小心寶寶翻桌……。
miniware的餐具由於用的是環保塑膠(PLA天然聚乳酸),所以使用時溫差變化不能太大,否則會有裂開的可能。
也因為這樣,消毒時也建議採用熱水燙的方式比較安全,避免造成盤子損傷。
碗
如果是要裝粥或湯的話,碗還是比盤子合適一點。
上圖是我們家目前有的碗,其實功能差不多。
除了左下角的MAXIMINI有不銹鋼所以不能丟微波爐外,另外3個都可以進微波爐。
MAXIMINI是為了要讓女兒帶去托嬰中心,為了符合托嬰中心的建議,特意選了有提把和不銹鋼內裡的碗。
裡面比較特別的應該是FADI轉轉碗,它的吸盤比較難用,需要轉一下,但也因為比較難用,所以寶寶很難破解,不太有機會被硬拔起來。
此外,它也是除了MAXIMINI外,密封性最好的碗,而且容量也是裡面之最,所以外出時,如果需要事先準備食物,我會把食物放在它裡面,尤其是粥類的,用它裝很安心。
湯匙
湯匙是一個需要隨著寶寶成長更換的東西,所以只能認命的準備不同時期的湯匙。
上圖是我家裡的湯匙(其實還有一組外出專用的2angels的湯匙,文章後續會介紹)
根據編號,分別是:
- 【貝親】嬰兒湯匙
- 【小獅王】軟質湯匙
- 【reer】感溫安全湯匙
- 【Doddl】人體工學嬰兒學習湯匙
- 【Fadi】學習湯匙
- 【miniware】My First! 天然聚乳酸湯匙
一開始小寶寶時期,因為寶寶的嘴巴不大,也不太會使用嘴唇刮食物,所以平平淺淺的小湯匙比較適合。
貝親的這組嬰兒湯匙,應該是市面上最適合剛開始接觸副食品寶寶的湯匙之一。
雖然它裝滿後也是少少的,但那剛好就是小嫩嬰一口的食量,餵食上也非常符合人體工學。
大概在寶寶6、7個月左右,貝親的這組寶寶就會開始嫌不夠吃了,這個時候湯匙的選擇就非常多了。
2號小獅王的湯匙是懷孕時換藥局的媽媽禮拿到的,特色是後端也是一支小湯匙,可以讓照顧者試吃時使用。
3號的reer感溫安全湯匙是保母推薦我們買的,特色是碰到比較高的溫度會變色,看湯匙就知道現在食物的溫度適不適合入口。
後面的大寶寶區,就比較適合寶寶開始練習餐具時使用。
雖然這麼說,但其實因為女兒有的時候會想要搶我們的餐具,所以我還是有拿出來給她玩,當作是練習。
4號是有名的嬰幼兒學習餐具品牌Doddl的湯匙,有分嬰兒款(塑膠)和幼兒款(不鏽鋼)。
它的設計真的不錯,寶寶會很自然而然地用正確的方式捏住它使用,所以即使我女兒還不到會使用餐具的年紀,有幾次也是歪打正著把食物放進嘴裡。
看看上圖,這個叉子拿得多好啊!不知道的人都會誤會她已經會自己拿餐具了啊!(但其實根本不會。)
5號和6號是買碗的時候一起附贈的,等女兒大一點開始使用後,我再來補上心得。
水壺
開始吃副食品後,寶寶也可以開始練習喝水了。
不過雖然說多喝水對健康有益,但是由於嬰兒的腎臟還在發育中,再加上奶已經有許多水份,因此餵太多的水可能反而會造成嬰兒的腎臟負擔。
所以孩子如果不想喝水,也不用強迫,只要讓他練習使用水杯,有沾到即可,畢竟渴了自然就會想喝了。
關於寶寶喝水的注意事項,可以參考禾馨診所的這篇衛教文章:https://www.dianthus.com.tw/mc/ugC_NewMedicine3_Detail.asp?hidMedicineID=233
接下來來分享一下我們家的水杯們:
- 左:【DOOBY】大眼蛙新彈跳喝水杯
- 中:【DOOBY】大眼蛙神奇喝水杯
- 右:【小獅王辛巴】好樂飲PPSU防漏滑蓋學習水杯
中間是女兒的第一個水杯,買了完全不後悔,便宜好用品質好又是台灣製,而且大多數母嬰用品店和藥局都買得到,要換零件也很好買。
女兒5個月就會自己拿著喝水,現在也依然每天帶它去上學。
不過還是有幾個缺點:容易和別人撞杯、水溫偏高的時候吸管會冒水、吸管比較細,有些小孩可能會咬破(看媽媽社團有災情,但我家的沒被咬破過)。
不過還是有幾個缺點:容易和別人撞杯、水溫偏高的時候吸管會冒水、吸管比較細,有些小孩可能會咬破(看媽媽社團有災情,但我家的沒被咬破過)。
也因為大眼蛙的杯子使用體驗太好,所以當我們要買第二個杯子的時候就決定繼續買這個牌子,才有了左邊的杯子。
從上面兩張圖就可以看得出來新杯子和原本杯子的差異。
新杯子是彈跳蓋,容量也比較大。
但是因為女兒用新杯子的時候,很常一直玩彈跳蓋不好好喝水,害我都要把蓋子拆掉(像上圖那樣)才能給她喝,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入手一個滑蓋杯。
當時有朋友家是用小獅王的杯子,用起來體驗不錯,剛好看到小獅王推出了新的滑蓋杯產品,決定買來試試看,所以才有了最右邊的杯子。
一用之下驚為天人,相見恨晚(好啦!也不晚,因為是新產品,當初也買不到。)
小獅王的杯子也是台灣製造,而且配件之類的東西也是藥局就買得到。
這支杯子的吸管比較粗,而且也比較沒有裝溫水後吸管會噴水的問題。
杯子造型又很得媽媽歡心。
真要說缺點就是提把是和杯子分離的,我們家孩子的生父去裝水的時候,常常不小心只抓著提把沒抓著杯子,導致杯子滑掉……。
用餐用圍兜
因為小孩吃飯真的很會掉東西(尤其是自主進食時),為了維護衣服整潔以及方便後續清理,圍兜是必備的東西。
建議買矽膠或塑膠的,會比較好清潔。
而且圍兜兜的覆蓋面積要盡量大,如果有口袋可以接住不慎掉落的食物更好。
接下來介紹一下我家最常用的幾個圍兜。
- 【Tidy TOT】圍兜/防髒托盤二合一套組
這是我們家出場率最高的圍兜,從女兒6個月開始,幾乎每餐都用。
一開始是為了保護家裡那隻腸胃脆弱的老狗。
因為老狗沒有意識到自己腸胃脆弱,常常蹲在寶寶椅子邊等著撿落下的食物,接著就會腸胃炎,緊接著引發胰臟炎然後住院😑。
用這個附帶托盤的圍兜,可以擋下大多數的食物,除了可以保護狗狗,也能保護地板和椅子。
事後清潔也很好清,用濕布把托盤擦一擦就可以了。
圍兜和盤子之間是用魔鬼氈接在一起的,所以可以把圍兜獨立拆下來丟洗衣機洗。
看看上圖,吃紅龍果兜不怕(沒有打錯字),就可以知道這組圍兜給我們的信心多大。
缺點大概就是比較悶熱,夏天時使用如果沒有開冷氣,寶寶吃完一餐飯就會一身汗。
- 【miniware】矽膠圍兜
這是女兒的第一個圍兜,也是現在主要帶去托嬰中心的圍兜。 外型好看,可以調節的扣子格數很多,有一個很大又立體的食物袋可以接掉落的食物。
使用後還可以捲起來把餐具和髒汙的一面收在裡面。
不過畢竟是沒有袖子的圍兜,如果寶寶吃的比較奔放,就還是有機會沾到衣服。
有的時候太激動也會把它掀起來。
除此之外,基本上沒什麼好挑剔的,我覺得是同類型商品裡面表現良好的一件。
有一對小袖子可以讓雙手穿過,比起只有脖子固定的圍兜,比較不容易被寶寶掀起來。
最後來分享一下我們家外出時,怎麼準備副食品工具與餐具。
- 【Sweet Girl 】穿衣式短袖EVA吃飯圍兜
這件是外出時,出場度最高的圍兜。
內裡是棉,外側是EVA,寶寶穿起來會覺得相對舒適。
有一對小袖子可以讓雙手穿過,比起只有脖子固定的圍兜,比較不容易被寶寶掀起來。
食物口袋夠大,外型也還滿可愛的。
缺點就是口袋不夠立體,有時可能會漏接。
- 【Done by deer】嬰幼兒長袖圍兜
這件應該是防禦力算高的圍兜,因為是長袖的。
清洗也很方便,沖一沖就乾淨了(雖然我們都直接丟洗衣機)。
缺點也是口袋不夠立體,而且因為是長袖,所以比較悶熱(幸好現在很多餐廳冷氣都開得很大方)。
---
情境一、去的餐廳有寶寶可以共食的餐點:
會帶上的有副食品七件組、食物剪刀、盤子(裡面放米菓)、湯匙和水杯。
我們在查詢資料以及試坐時,覺得它是傳統高腳兒童餐椅裡面性價比相對高的產品,寶寶坐起來也舒適,而且還是很難得的台灣製造。
照片中的湯匙就是2angels的湯匙,因為它有收納盒,所以我們外出都帶它。
它的特色是湯匙頭是方方扁扁的。
我個人覺得這個設計讓餵食變的很好餵,但是也有人覺得很難用,所以很吃個人習慣。
情境二、去的餐廳餐點不適合與寶寶共食:
這個時候我就會另帶市售的寶寶粥(或自製的副食品)、裝寶寶粥的碗、盤子(裡面放米菓)、湯匙和水杯。
當然還有必備的用餐用圍兜,保護寶寶的衣服也避免寶寶把餐廳弄得一團亂。
上圖就是女兒5個月大時跟我們去吃壽司郎拍的。
我們用2Angels的儲存盒和拼圖盤裝她的食物,再用2Angels的湯匙餵食她,2Angels真的是個好品牌。
4個月以上用品篇
這邊的4個月以上用品,不完全是要等4個月以上才能開始使用或是一到4個月就必須開始使用,只是一個大概的月齡,實際上何時購入及何時使用還是需要家長自行判斷。
之所以會在這個月齡上切一刀作為分界,是因為4個月算是一個坎,寶寶滿4個月就要收涎,很多發展的里程碑都是在4個月左右,所以才會選用這個月齡當標題。
後續的介紹會分成大型物品和小型物品兩部分,大型物品會介紹:餐椅、地墊和遊戲圍爛,小型物品會介紹:口水圍兜和固齒器。
其中,小型物品的部分因為種類和品牌繁多、發展日新月異,無法詳細介紹,所以只會介紹大概的類別以及歸納採購的方向。
大型物品
餐椅
為了養成寶寶良好的用餐習慣並給予寶寶安全且舒適的用餐環境,一張好的餐椅是很重要的。
但是餐椅也是一個過渡性產品,所以要怎麼挑選也要看每個家庭的需求。
以下就我們家坐過的餐椅進行分享。
- 【COMBI】Letto MT ST 手動安撫餐搖椅
這是我們家寶寶的第一張餐椅,在《養小孩物品準備經驗分享 - 大型居家物品+外出篇》已經有提過,傳送門:https://atonezone.blogspot.com/2022/06/blog-post_30.html#combi
- 【GRACO】Contempo可調式高低餐椅
這張是女兒堂哥小時候坐的椅子,放在老公的爹家使用。
調整、使用的操作很直觀,椅墊很鬆軟應該滿好坐的,而且感覺上是好清潔的材質。
可惜查了一下似乎停產了。
同一個品牌有新的餐椅產品,也可以參考看看。
- 【ORIBEL】Cocoon 成長型高腳餐椅
這張的特色是它的椅子呈現蛋型設計,不需要額外的零件就能從新生兒時期開始使用(平躺當小床)。
可以一路用到寶寶20公斤重,可以調整的高度、傾斜角度和桌椅距離也非常多段。
這張我把它擺在我高雄娘家,這樣就不用擔心回高雄的時候沒有椅子坐了。
而且不用的時候可以摺成扁扁的,在我們沒回去高雄的時候,就不會占用到太多娘家的空間。
缺點的話,就是椅墊比較薄,所以小寶寶坐起來可能會覺得沒有Combi舒適。
還有可能我娘家的地板太滑了,總覺得它很容易滑動。
還有可能我娘家的地板太滑了,總覺得它很容易滑動。
- 【STOKKE】Tripp Trapp 成長椅
由挪威國寶級設計大師所設計,秉持著「讓全家一起圍著餐桌用餐」的理念,自1972年起風靡全世界的經典不敗成長型餐椅。
好用好坐好清潔。
從寶寶會坐開始使用,可以一路用到成年。
如果加購選購配件,就有機會從新生兒時期開始使用,能從小坐到老,是個很長壽的椅子。
缺點就是初次組裝可能會有一些障礙,還有每次要調整座位高度時需要用扳手鬆開螺絲才能重新調整。
當初組裝的時候,剛好碰到學弟來作客,還拉著學弟幫忙組裝,結果三個成人組了1小時左右才組好。
其實椅子本體相當好組,難處在於加裝嬰兒套件、安全帶和椅套,因為選配套件的安裝是有順序的,順序錯了就只好拆掉重裝。
不過如果熟悉安裝順序的話,其實可以裝很快。
Tripp Trapp的設計師晚年有再設計另外一張也很好用的餐椅Nomi,不得不說也是一張好餐椅。
其實當初在挑選餐椅的時候,我們曾帶著女兒去漢神巨蛋和新竹巨城試坐了幾個我們的潛在目標。
當時她坐的最開心的就是Tripp Trapp和Nomi(也是兩個價格最高的,嗚嗚嗚嗚嗚)。
只是因為我們比較喜歡Tripp Trapp的風格,所以最後選了Tripp Trapp。
關於Nomi和Tripp Trapp的差異,依據我們當初試坐的體驗和資訊,整理如下:
不過據其他人的使用經驗,Nomi的餐盤比較好清潔,但是Nomi的餐盤只有少數餐碗的吸盤吸得住,供大家參考。
其實除了這兩張椅子,我們最早預定想買的是myheart兒童餐椅(從懷孕時期就在看了,似乎有點誇張),因此當初也有特別帶女兒去試坐。
買myheart的想法就是直接把餐椅當坐一個過渡時期的用品。
我們在查詢資料以及試坐時,覺得它是傳統高腳兒童餐椅裡面性價比相對高的產品,寶寶坐起來也舒適,而且還是很難得的台灣製造。
不過後來考慮到傳統高腳兒童餐椅通常只能坐到3、4歲左右就要畢業了。
但那個年紀的小孩如果直接坐普通餐椅,用餐時又會因為身高較矮而不夠舒適。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多花一點錢,買成長型的餐椅。
---
地墊/圍欄
其實4個月的時候還不一定那麼需要地墊,因為4個月的寶寶移動能力有限。
不過有個地墊能讓寶寶盡情的享受Tummy Time或練習翻滾,甚至到更大之後開始練習爬行、玩玩具,其實是不錯的。
我們家裡有兩張地墊,分別是【Parklon帕龍】無毒地墊和【Caraz】抗菌款四折地墊,都非常好用。
- 【Parklon帕龍】無毒地墊
家裡的第一張地墊,當年孩子的爸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帶了回來,那時候孩子不但連個影都還沒有,我們都還沒去登記結婚呢!
回想起來,當初好像是為了要讓老狗在客廳生活不打滑用的,不過也不太確定記憶可不可靠。
但總之最後老狗沒有使用(因為怕貓把地墊抓花),當時和孩子的爸覺得反正之後孩子會用到,沒想到這張地墊就這樣躺在家裡三年。
Parklon在遊戲地墊界也算是赫赫有名的牌子,這張地墊整體的品質也不錯。
地墊表面有方形壓紋,作用不明(產品頁說是好清潔?),用濕布就可以很輕易地清潔表面,收納的時候可以整張像地毯一樣捲起來。
而且可以自己裁切需要的大小(但我沒有切。)
缺點就是比較薄(大約1cm),不過因為我們臥室有舖巧拼,所以把地墊舖在巧拼上剛剛好。
女兒會爬了以後,在臥室幾乎天天在這個地墊上遊戲,算是一個買得很值得的商品。(雖然等了三年才發揮價值)
- 【Caraz】抗菌款四折地墊
超級有名的地墊,應該很多人都會購入。
買了以後才理解它的魅力在哪裡。
表面平整,材質好清潔,觸感很好。雖然觸感柔軟但支撐足夠,在上面睡覺都沒問題。
(我家的貓半夜都在上面偷睡,以為不會被發現,殊不知攝影機和貓毛出賣了牠。)
最奇妙的是,貓居然不會想抓它(這點不保證,但是我家的貓和媽媽群組內大多數的貓都不想抓)。
我買的是抗菌款,因為當初就是設定在客廳用,但是客廳除了我們之外,也是貓狗的主要生活空間,所以決定買抗菌款降低病菌吸附。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款只能用純水沾濕布進行清潔,酒精等溶液可能會破壞它的塗層,造成抗菌效果減弱或消失。
日常維護上,我們通常都是用吸塵器或滾筒黏塵紙清除灰塵和毛髮後,再用濕布或純水濕紙巾擦拭。
由於在客廳會擔心女兒會爬出安全範圍,所以這款地墊我們有搭配圍欄使用,用的是Jollybaby的木製圍欄。
- 【Jollybaby】木製遊戲圍欄
會選這款純粹就只是因為不喜歡塑膠,木製的感覺又很好看,所以想選木製圍欄。
看了網路上的介紹,Jollybaby的圍欄有通過歐盟、KCL和SGS的安全檢測,而且網路評價多數都是好評,圍欄片又有多種尺寸組合,剛好可以組出能貼合地墊的尺寸,所以最後決定選這款。
到貨後,除了初次安裝費了一些功夫外,基本上沒什麼問題,木頭的質感不錯,表面平滑不粗糙,不用擔心扎手。
唯獨長邊的地方會有點晃,不過買圍欄時有附防滑貼,貼上後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小型物品
口水圍兜
4個月開始,寶寶的口水會越流越多,而且在準備冒牙的時候會特別多。
這個時候可以開始考慮準備口水圍兜。
經過買了一堆圍兜的經驗,我的結論是好用的口水圍兜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材質親膚、吸水性好、兜面大(最好360轉一圈的那種)
目前最讓我滿意的是FB手作社團《OOKINAME大目手作》的圍兜。
上圖就是大目手作的圍兜,不過需要加入FB社團,而且因為是社長手作,所以出貨不會那麼即時。
不過,即使是別家的圍兜,我覺得只要符合「材質親膚、吸水性好、兜面大」這三個條件,基本上效果都很讓人滿意。
尤其是那種8層紗的圍兜,厚實的手感和吸水能力,實在是用過了就回不去了。
固齒器
上圖是我們家所有的固齒器,分別為:
- 【媽媽餵】小綿羊固齒器
- 【母湯仔仔】動物造型原木固齒器
- 【Loulou lollipop】嬰幼兒珍珠奶茶固齒器組
- 【MOYUUM】白金矽膠手環固齒器 - 飛飛馬
- 【MAMA's TEM】手環固齒器 - 飛天小牛
- 【貝親】嘴唇訓練固齒器(綠色小花)
- 【BABY BANANA】心型香蕉安全牙刷
其中,1號和3號我女兒完全不買單(泣)。
而4號的飛飛馬她是把它拿來當玩具玩……。
而裡面最受她喜愛、最泛用的大概是7號,其次是6號和5號(看長牙的位置),2號則是因為材質的關係,當她想啃木頭的時候,就會翻2號的牌了。
根據這個狀況,我歸納出受歡迎的固齒器的共通點有以下幾個:
- 好抓握:通常有個可以讓寶寶輕鬆抓住的棒棒會比較得寶寶歡心,畢竟拿得穩才可能塞進嘴巴啃。
- 好磨牙:固齒器存在的意義就是當寶寶長牙不舒服時,需要有個東西讓他啃以舒緩他的不適,所以當固齒器有一些可以讓寶寶輕鬆的摩擦自己長牙處的圓潤角角時,寶寶會比較願意啃。
要注意的是,由於牙齒在口腔中的位置不一樣,所以長不同牙齒的時候,寶寶喜歡的固齒器可能會改變,關係到那個固齒器能不能準確的摩擦到寶寶不舒服的地方。 - 放到冰箱拿出來後,固齒器維持涼涼的時間夠長:因為長牙不舒服的時候,啃涼涼的東西舒緩效果會更大。
以上就是本篇的分享內容,下一篇預計會出托嬰篇,大概就是去托嬰時會需要帶的東西要怎麼準備。
托嬰篇後本系列應該會暫時告一段落,因為還沒想到要寫什麼,就看大家有什麼回饋,或是等我女兒更大一點後,如果我又有新的想法再來寫。
謝謝大家的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