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06/26

養小孩物品準備經驗分享 - 待產+新生兒篇

前言

  不知不覺當媽也當了8個月左右了,
為了避免我生第二胎的時候忘記兼之造福後續想生、準備生的親朋好友們,
我決定來記錄一下養小孩的一些好用物品。

  這可能會是一個系列文,集結了我的個人經驗以及我身邊親友所給予的建議,希望這個系列文可以幫助到其他的新手父母,因為要工作又要育兒,所以更新進度可能會有點慢,但我會努力的。

  先從最早的待產和新生兒用品開始,因為通常在懷孕晚期,就會開始著手準備這些物品了。

  待產篇的物品建議在懷孕28周左右就可以先準備好,避免寶寶想要提早退房時手忙腳亂。而新生兒篇的物品則視個人產後規劃而定,如果生產後會去月中住一段時間的媽媽,可以在月中好好休息時,再來進行準備。反之,生產後打算在家由月嫂或家人幫忙自行坐月子的人,可以一樣在懷孕晚期的時候,就先把新生兒篇的物品準備好。

  對於已經有初步準備,但想要參考特定品項的準父母們,請善用Ctrl+F,快速尋找想了解的品項。

  祝閱讀這篇文章的人,在育兒路上可以有一個愉快的開始。

待產篇

  待產要準備的東西,一定要先問問看醫院,再回過頭來檢視自己要帶什麼。

  在各位準媽媽們拿著俗稱媽媽手冊的「孕婦健康手冊」跑遍各大母嬰用品及藥局兌換媽媽禮的時候,一定會拿到各家版本的待產清單,每個版本的待產清單都會有些出入,讓很多準媽媽感到困惑,甚至某些母嬰用品店還會準備新手大禮包,跟你說整包買了準沒錯,這個時候記住,一定要冷靜拒絕,因為很多大禮包裡的東西要嘛用不到要嘛很雞肋,所以建議一定認真規劃檢視自己的待產清單,再來進行購物。
  當然如果有個業者賣的大禮包裡面剛好都是你需要且喜歡的東西,那真是太好了,就買吧!

  先來列一下大多數需準備的待產物品,由必備性最高的從上往下排序,當然,以下物品很可能生產醫院就有提供了,請務必跟醫院確認,像當初我自己自備了坐浴盆去醫院生小孩,生完後才發現醫院有免費提供,早知道就不自己買了,坐浴盆很佔空間啊!

  以下清單是根據在醫院生產的經驗列出,在溫柔生產和順勢生產逐漸流行起來的現在,許多媽媽會選擇在家生產,如果是打算在家生產的媽媽們,除了參考以下的清單外,也建議和助產師討論要準備哪些東西喔!

  待產用品清單如下:
  1.  父母的身分文件和媽媽手冊,要辦住院手續和申請小孩的出生證明用的,請務必一定要帶著。
  2.  個人物品
    • 手機錢包信用卡充電線盥洗用品那類的,就當作要去一趟小旅行吧!
  3.  產褥墊
    • 多多益善,想省錢可以帶貓狗的尿布墊,是一樣的東西,只是人類用的觸感比較好,價格差異也會反映在吸收效果上。我當初因為某些原因,所以買了兩個品牌,價差的真的有感。
    • 不用擔心用不完,坐月子的時候可以拿來墊在床上,避免床單遭到惡露攻擊,也可以在小孩換尿布時用在墊在小孩下面,避免被小孩的屎尿攻擊。
    • 真的有用剩,也是可以給貓狗用。
  4.  濕紙巾
    • 一樣,多多益善,不用怕用不完,買純水的比較泛用,以後還可以給孩子用。
  5.  衛生紙
    • 又是一個多多益善的東西,帶就對了。
  6.  沖洗瓶
    • 有很多類型,挑自己喜歡的就好,真的想要一些建議的話,可以選蓋子連在瓶子上的,不然蓋子掉了很麻煩。
    • 建議帶兩個。
    • 我買的是YASCO雅士可,台灣製,不貴,很常見,而且有蓋子連在瓶子上的版本,供大家參考。
  7.  出院要穿的衣服
    • 媽媽一套(可以直接穿去生的時候的那套回家)
      • 記得帶上溢乳墊
    • 小孩一套(衣服+包巾各一,衣服和包巾的挑選心得在新生兒篇會提到)
  8. 衛生棉
    • 夜用或褲型的優先,剛生完的時候接惡露用。
  9. 嬰兒汽車用提籃或推車+汽座
    • 小孩出院後,要帶他回家用的。
    • 沒有提籃的人,如果要帶小孩坐車,請記得要事先準備好汽座。
    • 安全第一,千辛萬苦生出來,一定要小心呵護!
  10.  嬰兒奶粉
    • 如果不喜歡或不知道醫院提供的廠牌,建議帶一個自己喜歡的。
    • 帶試用罐就好,省行李空間,而且不知道小孩喝的喜不喜歡。
    • 如果決定純母乳哺餵(請先收下我的膝蓋,Respect!)也最好帶著備用,因為剛生完真的很累而且你不知道你的奶到底會不會準時上工。
  11. 坐浴盆
    • 如果生完傷口有需要坐浴的話會用到,真的沒帶也沒關係,就算醫院不提供,醫院的藥局通常也會賣。
  12. 尿布
    • 通常醫院會有,不帶也沒關係。
    • NB尿布不要準備太多,可能會穿不完!
  以下收集個人和身邊朋友生完後的選配,可以視個人生活習慣決定要不要帶:
  1. 水壺
    • 因為待產期間和生完住院期間會很需要喝水,但是又不方便行動,陪產家屬又不一定很好使喚(欸),所以建議自帶水壺裝飲用水。
  2. 拖鞋
    • 住院的時候方便移動
  3. 陪產家屬(通常是孩子的生父)的枕頭和棉被
    • 有些醫院沒有準備或是準備的不舒服
  4. 甜甜圈型坐墊
    • 就是長痔瘡的時候避免屁股痛用的坐墊
    • 也有比較可愛的造型
    • 生完後如果坐著時壓到傷口會痛,它很好用
    • 我家的陪產家屬說強力推薦,他當初在醫院的時候搶著跟我用,所以可以帶兩個(?)
  5. 餐具
    • 有些人覺得醫院提供的餐具用的不順手,可以帶自己的。
  6. 輪椅
    • 家裡沒有的話,用租的就好
    • 這個真的是超級選配,但是我當初懷孕最後一個月在安胎不能走動,不得已只好租一台,生完後覺得有租輪椅真是太好了,因為剛生完沒體力走路需要坐輪椅時,就不用和其他人排隊跟醫院借,可以坐著自己帶的輪椅移動。
    • 當然希望大家產程順利,生完後就可以順利下床自由移動,輪椅沒用到是好事。
  再次提醒,以上物品建議先問生產醫院是否需要自備,此外,除了一些個人物品外,就算忘記帶了也沒關係,因為通常醫院的合作藥局會販售(不知道為什麼生個小孩後就多了杏一的會員卡)


新生兒篇

  經過了辛苦的待產與生產後,恭喜你終於和寶寶見到面了。
相信你們一家一定都很感動,隨之而來的是想幫寶寶購物的衝動(喂)
  在築巢效應帶來的衝動購物開始前,建議先看看其他父母的評價,慎選產品,因為小孩的東西很容易買了後悔啊啊啊啊啊啊!(對天吶喊)

  以下列出建議的購買清單與推薦商品,另外也會補充一些購買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供各位父母採買時參考。

吸乳器/擠乳器  

  哺餵孩子的方式是一種選擇,無論母乳或是配方奶,只要是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都能養成很棒的寶寶,然而在這個大家都提倡母乳的年代,即使母乳之路非常艱辛,依然有很多媽媽選擇哺餵母乳。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的全時親餵,此時一個好的吸乳器就是母乳媽媽們的好幫手。

  在開始推薦吸乳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提供給大家:

吸乳器跟衣服一樣是有Size的、吸乳器跟衣服一樣是有Size的吸乳器跟衣服一樣是有Size的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寫三遍。
 
  正如同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體重,每個人的乳頭尺寸也是不一樣的,買吸乳器時,在考慮品牌和功能前,請務必要了解吸乳器的喇叭罩是否適合自己的乳頭尺寸。

  所以挑選吸乳器前,要先學會量自己的乳頭尺寸,詳細的教學可以參考:https://www.malldj.com/feeding/Article.aspx?item=E&id=20210721001

  如果網頁掛了,可以直接參考Maymom提供的pdf檔,從這裡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VU8TpxGm5PVTdwcIgFDeI65p5D_A1Ai/view?usp=sharing

  大家的老師、新手媽媽們的燈塔--Sunny老師也有做一支介紹影片可以參考:

  大部分的產品可以查得到喇叭罩的直徑,如果有一支吸乳器你很喜歡,但是真的查不到它的喇叭罩直徑的話,也可以先上網找找看有沒有其他使用者,請他們協助你幫忙測量喇叭罩的直徑,通常大家都會很樂意幫忙。如果真的找不到,那就只能賭一把了(但是建議不要,因為吸乳器真的很貴。)

  我個人是使用PHILIPS AVENT 雙邊電動吸乳器,用起來還滿不錯的,在此之前,也有用過優生的電動吸乳器,可惜喇叭罩尺寸不合,不然感覺也是個好吸乳器,而且又便宜。

  個人覺得喇叭罩有花瓣墊的吸乳器使用上比較舒適,不過如果要用有花瓣墊的吸乳器,記得此時要量的就是裝上花瓣墊以後的直徑了(喇叭罩加上花瓣墊後,直徑會變小)。而且使用時要注意角度,有的時候乳汁會卡在花瓣墊和喇叭罩之間,拆的時候要小心,不小心浪費了會很傷心。

  最近有些品牌推出了免手持的電動吸乳器,由於個人和身邊的親友沒人用過,所以不方便提供意見,但是不用用手拿確實是滿吸引人的。

  雖然現在電動吸乳器是主流,但是有需要長途通勤的人,可以考慮準備一副好攜帶的手動吸乳器,想當初帶小孩回高雄娘家,碰到國道塞車,沒辦法在預定的時間下車親餵小孩,又不可能讓小孩離開汽座,車上又無法使用電動擠乳器,只好在車上手動擠乳,真是非常難忘的回憶。


集乳杯/集乳器

  最有名的就是俗稱小花的Haakaa牌啦!想當初我也入手了一個。

  一樣,大家的老師--Sunny老師有做一支影片介紹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p0x4RPo1k

  我個人覺得這個東西對於親餵的媽媽來說還滿必要的,因為當小孩在喝左邊的時候,右邊的乳房會跟著受到感召而開始泌乳,反之亦然。此時有個杯子把它收集起來,之後小孩喝不夠還可以拿來補,對於初期奶量不足的時候,實在是很大的幫助。

  除了經典的小花杯以外,我還有入手瓢蟲:

  
圖片取自Haakaa官網

  老實說,除了可以放在內衣裡以外,我覺得瓢蟲用起來沒有經典的小花杯好用,因為比起小花杯,瓢蟲其實吸不太住,如果沒有放在內衣裡的需求,建議使用經典的小花杯就好。

  另外,除了Haakaa外,也有很多品牌推出了類似的產品,如果覺得Haakaa牌的產品沒有很喜歡,也可以考慮看看別家的,挑選上除了注意材質是否通過規範外,也要考慮清潔與消毒,畢竟是會接觸母親肌膚和承裝嬰兒食物的產品,還是小心謹慎為要。


奶瓶

  奶瓶可以分成兩部分:瓶身和奶嘴。

  先來聊瓶身,市面上最常見的奶瓶材質大概就是玻璃和PPSU,前者化學性質穩定但是重量較重,後者重量較輕,但我個人覺得塑膠碰熱水就是會有塑化劑逸出,就算量少且對人體無害,人生之初能少一點塑化劑就還是少一點好了,所以即使PPSU被認定是一個具高穩定性的材質,最後我還是選擇了玻璃奶瓶。

  玻璃奶瓶除了重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怕摔破,不過現在有推出一種將矽膠包裹在玻璃外的奶瓶,可以讓奶瓶不易摔破,同時因為和奶接觸的部分仍然是玻璃,所以仍能維持玻璃在食品安全上的優勢,我們家就有買兩支貝親的矽膠裹玻璃奶瓶,用起來真的很安心,但就是貴了點QQ。

  此外,我個人覺得可以買寬口的奶瓶,就盡量買寬口的,無論是要把母乳倒進奶瓶裡,還是沖泡配方奶,瓶口寬一點容錯率會比較高。

  奶嘴的部分,各家有各家的噱頭,我當初也實驗了好幾個牌子(NIP、貝親、NUK、AVENT、優生),不得不說,其實差異不大,只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 奶嘴是否有防脹氣功能
    • 防脹氣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是標配了,最常見的作法是在奶嘴上做一個氣孔,寶寶喝的時候,讓奶嘴氣孔朝上,以便在吸吮時讓空氣排出,我個人覺得這點每個廠牌大同小異,除了優生的小本熊系列我拿到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NG品的奶嘴,感覺寶寶每次使用它都會喝得上氣不接下氣,喝完後會狂打嗝或是溢奶。
    • 除了奶嘴以外,其實脹氣與否還跟餵食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請搜尋「控速瓶餵」。
    • 真的要說推薦的話,上述我用過的品牌,最後有留下來繼續用的是貝親、NIP和AVENT。
  2. 奶嘴是否能和奶嘴環貼合
    • 這很重要,不然一邊喝一邊漏奶,大人和小孩都很崩潰。
  3. 奶嘴環是否能和奶瓶瓶身吻合
    • 另外要注意的是,過於吻合也不是好事,有的時候因為奶嘴環太緊,導致瓶內壓力無法釋放,寶寶會很難喝到奶,有些小孩會有30ml魔咒(永遠剩下30ml)就是因為這樣。
    • 貝親的奶嘴環和大多數亞洲尺寸奶瓶吻合,拿到市政府或藥局之類贈送的贈品奶瓶,如果覺得很難用,可以試試看貝親的奶嘴和奶嘴環合不合,有時有機會讓一支奶瓶復活。
    • 如果是歐規的奶瓶,就可以試試看NIP
    • AVENT特立獨行,我現在還沒碰到跟它吻合的其他牌子,如果有其他人有遇到,歡迎提供。
  4. 清潔的難易度
    • 拇指頭比圓頭難洗一點,不過如果小孩就喜歡拇指頭,那就認了吧!
  有一些品牌的奶瓶奶嘴會標榜「防混淆」,如果是親餵、瓶餵混餵的寶寶,在購買時可以考慮購買這類型的產品。
  我家的小孩就是混餵寶寶,但是沒有混淆過,不知道是她很不挑還是一開始在醫院及月中用的奶嘴就是防混淆的,所以有幫助,但總之如果擔心的話,就朝這方面下手吧!

  另外,奶瓶的奶嘴最好定時汰換,一般是建議3個月就要汰舊換新,至於奶嘴的尺寸要不要隨著廠商建議的月齡往上換,根據我去查衛教文章還有詢問小兒科醫生的建議後,答案是:「不一定要換」,只要你的寶寶喝奶的速度或是狀況沒有變差,即使到了6個月繼續用S號的奶嘴也是沒問題的,因此需不需要將奶嘴尺寸往上換,應該是觀察寶寶的實際喝奶狀況和吸吮能力決定。

  奶瓶的支數和尺寸也是一個很多人會問的問題,我建議一開始可以準備4大(150ml以上)2小(150ml以下)。
  因為小的不能裝多,大的可以裝少,所以有人會建議乾脆全部買大奶瓶,因為寶寶出月中後,通常奶量會有120ml上下(雖然還是看寶寶而定),所以用大奶瓶裝好像也還好。
  但是實際上,成長過程中會有碰到厭奶、大小餐等狀況,大奶瓶很空的時候其實不太好餵,所以小奶瓶也是有它的用途。
  所以會住月中的媽媽,可以在出月中後,再視自己帶小孩的情況,決定是否要增加奶瓶數量。
  但如果是一開始就在家裡做月子的媽媽,尤其是當寶寶的進食是以瓶餵為主的話,建議奶瓶的支數可以再多備一些,因為初期小孩喝奶很頻繁(約2小時左右就要喝一次),奶瓶支數不夠的話,有時會來不及洗和消毒奶瓶。


奶粉

  因為法規的關係,一歲以下的奶粉在網路上是找不到資訊的,但是不用擔心,因為法規的關係,所以一歲以下的奶粉,營養成分嚴格來說差異不會很大,該有的一定會有,不該有的你想要它也不會給你。

  當然各廠牌還是會有一些自己主打的特色,大部分是和製程、分子結構或是一些額外的營養添加有關係,分子結構會影響吸收效率和腸胃適應,額外的營養添加通常是益生菌或鐵質等,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向業務了解,或是從該系列相對應的一歲以上奶粉(特色通常不會差很多)推敲,從而選出適合家裡寶貝體質的奶粉。

  這裡大致整理一些常見的奶粉特色:
  1. 液態製程:一次噴霧乾燥成罐,加工過程較單純,減少營養流失,詳細介紹以及與傳統配方奶粉的差異可參考這篇:https://mamibuy.com.tw/talk/article/132782

  2. 水解奶粉:因為牛奶蛋白的分子較大,水解技術可以將牛奶蛋白分段,使其分子變得較小,讓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小孩也可以安心地飲用配方奶,因此營養成分與其他奶粉並無差異。詳細說明可以參考這篇: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481

  3. 益生菌/鐵/維生素B添加: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多增加了描述的營養素。需注意的是,由於益生菌是一個統稱,每支奶粉添加的菌種未必相同,實際菌種與作用還是得參考廠商提供的資料。另外,大多數益生菌在高溫下就會失去活性,但是基於食品安全,奶粉沖泡時須使用70℃以上的水沖泡再降溫,因此益生菌奶粉的效用可能會不顯著。
  另外,新生兒腸胃還在發展中,通常一款奶喝得好就不太需要頻繁的換奶,但是很多人不會一開始就找到喜歡的奶粉,這時候就會碰到「換奶」的狀況。

  過去坊間流傳換奶要一匙一匙換,像狗狗換飼料一樣(欸),然而這已經不是建議的方法了,因為每款奶粉的沖泡濃度和分子結構未必相同,把不同的奶粉混在同一餐一起泡不是一個準確的方法。

  因此如果要換奶,直接換就好。

  真的很擔心孩子不適應新奶粉,可以一餐一餐換,例如:第一天的第一餐喝新的品牌,其他餐仍喝舊品牌,若沒有身體不適,則第二天再多選一餐換成新品牌的奶粉,以此類推。
 
  我們家喝過的奶粉有亞培心美力、亞培菁摯、惠氏啟賦、雀巢能恩全護、明治樂樂Q貝、雀巢能恩,因此以下就我們喝過的幾款進行分享。而以下關於奶粉特色的部分,由於我非食品、化工相關背景,只能就我的理解進行描述,若我理解有誤,歡迎指正。

  • 亞培心美力

  由於亞培的業務似乎很積極,再加上亞培是個大廠牌、心美力的價格又很親民,因此這款似乎是很多人的第一支奶粉。

  由於我本人是從小喝亞培長大,所以對亞培很有好感,因此一開始也是給寶寶喝心美力。
  心美力沖泡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出現小結塊,喝完後瓶底會有一些小屑屑,此外因為有鐵質添加,寶寶的便便會比較綠,有些寶寶據說喝了大便會比較硬或是比較容易脹氣。

  以它的價位來說,我覺得是一款中規中矩的奶粉,包裝就是典型的奶粉包裝,湯匙一匙是60ml,小心別泡錯。

  • 亞培菁摯

  這款是我女兒喝最久的一款奶粉,我對它的理解就是亞培家的啟賦。
  特色是:
    • OPO結構脂:有些品牌會叫它Sn-2棕櫚酸或Sn-2 PA,結構比較接近母乳,讓寶寶的腸胃比較好適應,消化也會比較輕鬆。
    • RRR感知原:一種天然的維生素E,可以幫助DHA的吸收。
    • 液態製程:一次噴霧乾燥成罐,加工過程較單純,減少營養流失。
        菁摯身為一款高單價奶粉,它的包裝還算OK,蓋子好開,且有湯匙收納的空間。

  沖泡時奶粉的溶解速率還算快,溶解狀況也算平均,但有時瓶底會有粉末狀的沉澱物,其他同價位的奶粉似乎沒這個狀況,也許這是亞培特色? 

  一匙60ml,對於初期小孩奶量少的時候,可能不是那麼方便,但是等小孩奶量上來後就很好泡了。
  我後來有找到大小剛好是它的半匙的它牌湯匙,但是忘記是哪個牌子了,如果覺得60ml很麻煩的人,可以試著去找找看。

  會喝菁摯是因為碰到了女兒腸絞痛,有前輩父母在媽媽群組分享說喝好一點的奶粉有機會改善腸絞痛,所以想說就在亞培裡面找一款厲害奶粉,於是開始喝菁摯。

  喝了菁摯後腸絞痛確實有改善,雖然不知道是奶粉的關係還是時間到了的關係,總之因為女兒也愛喝,菁摯各方面的體驗也不差,於是我們就直接買了12罐(還拿了贈品玩具),在無法喝母乳的時候就讓菁摯上場餵食女兒,不知不覺就這樣喝到了她7個月大。

  • 惠氏啟賦
  聞名遐邇的啟賦,先上特色:

    • sn-2 PA 脂肪分子:有些品牌會叫它OPO結構脂,結構比較接近母乳,讓寶寶的腸胃比較好適應,消化也會比較輕鬆。
    • 2'FL HMO寡醣:即2'-岩藻糖基乳糖,是母乳中最高含量的寡醣,所以有些業者會稱之為母乳寡醣。可促進腸胃蠕動,並調節腸胃道菌叢生態。
    • MOS寡醣:一種源自牛乳內的寡醣,有促進腸道益菌生長的效果。
    • α-乳白蛋白:是一種小分子、能夠結合鈣的乳清蛋白,富含色氨酸,色氨酸是神經發展的重要營養素,在母乳中佔總蛋白量60%,牛乳中也佔了19%。
  由此可知,啟賦盡可能的模擬了母乳的成分,沖泡起來也確實有接近母乳的感覺(當然還是跟母乳不一樣),溶解快速,質地非常的細膩,我想這也是它之所以昂貴的地方。

  包裝上,蓋子有防誤開的設計,用正確的方法會很好開,除此之外很難打開。在蓋子內有做湯匙的收納空間,罐內有方便刮平奶粉的設計。

  一匙60ml,能恩的一匙很接近啟賦的半匙,覺得60ml很難泡的人,可以去收集能恩的湯匙。

  女兒的菁摯畢業後,想說她的腸胃也強壯了,決定來讓她體驗看看其他的奶粉,看有沒有機會找到她更愛的奶,所以去申請了啟賦的試喝。
  試喝結果,啟賦真的很不錯,沒有愧對它的價格和名聲,女兒也喝得很滿意,但是真的貴貴der……,所以我們後來又去申請了其他的奶粉試喝。

  • 雀巢能恩全護

  雀巢能恩系列裡的價格最高的品項,特色如下:
    • 羅伊氏保護益菌:是一種原始菌株從母乳中提取的益生菌,因為是母乳中含有的益生菌,因此是人體腸道內的常見益生菌,可以幫助維護腸道環境。
    • 2'FL HMO寡醣:即2'-岩藻糖基乳糖,是母乳中最高含量的寡醣,所以有些業者會稱之為母乳寡醣。可促進腸胃蠕動,並調節腸胃道菌叢生態。
    • 混哺母乳優適蛋白:從能恩的網站上查不出是什麼東西,但從業配文和能恩的宣傳影片推測,應該就是指它的蛋白質分子較小,會讓人類的腸胃道比較好吸收。
      再加上能恩全護是一款部分水解的配方奶,能恩又是做水解出名的,所以推測應該是類似的技術。這部份希望有其他人可以補充答案。
  能恩沖泡後的質地與啟賦非常接近,感覺上是一款細緻的奶粉。

  一匙30ml,包裝和傳統奶粉比較接近,但是罐口有設計可以托住湯匙的地方以及可以刮平奶粉的地方,算是還滿貼心的設計。

  會想嘗試能恩全護是因為女兒在剛開始副食品階段時,曾經因腸胃炎被醫生指示須暫時換喝無乳糖奶粉,當時在藥局的推薦下買了雀巢能恩的無乳糖奶粉,結果意外發現她很愛喝。
  腸胃炎好了以後,不適合再繼續喝無乳糖奶粉,所以決定讓她試試看能恩的其他產品。
  測試後發現她似乎也很喜歡喝能恩全護。

  • 雀巢能恩

  特色如下:
    • BL益菌:可以幫助消化的腸道益菌。
    • 鈣:好吸收的檸檬酸鈣,增加鈣質攝取。
    • 原料為瑞士原裝進口的高品質生乳:瑞士的生乳品質評級據雀巢說是最佳的。
  無印版的能恩(笑),價格經濟實惠,包裝在同價位帶上我覺得算是設計良好,有和全護一樣的湯匙的家。

  沖泡起來的質地跟心美力很像,最初會買是因為女兒喜歡喝能恩全護,再加上她的兩個堂哥聽說也是喝能恩長大的,所以想說喝喝看無印看能不能省錢。
  但測試結果她不喜歡(難過)。
  我女兒可能只想喝超過一千元的奶粉。(媽媽心痛)

  • 明治樂樂Q貝

  明治樂樂Q貝,我心目中跨時代的配方奶,因為嚴格來說它不是奶粉。

  如果其他配方奶是砂糖,明治樂樂Q貝就是方糖。

  固體的形式,要泡多少就丟幾顆,完全不用擔心泡奶時因為湯匙受潮、挖奶粉的時候手抖一下之類的造成的誤差,完美的將泡奶時的濃度誤差降到最低,身為一個理工科系畢業的人,真希望所有的奶粉品牌都可以出這種形式的配方奶。

  我曾經在媽媽群組裡面看過一位媽媽分享,她和老公因為小孩腸胃不適,於是互相指責對方在泡奶時沒有把奶粉確實填充好奶粉匙後再刮平的故事。
  如果當初他們家的小孩是喝樂樂Q貝,我想就不會有這種破壞夫妻感情的事情發生了(遠望)。

  和明治的奶粉一樣,樂樂Q貝是先加粉,再加水到目標奶量,這點與其他廠牌不同(大多數都是先加水再加粉)。
  不得不說,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設計比較合理,因為先加水再加粉的話,常常會發生以下狀況:

  180cc的水+3匙粉 = 200cc的奶,小孩喝到剩30cc的奶,請問小孩到底喝了多少奶?
  
  答案是170cc,但是我曾經請過的臨托保母跟我說是150cc,因為她用水量去扣。

  為了這件事情,我還特地去確認奶量到底要怎麼計算*,居然發現連很多醫護都會用水量去扣……不是啊,那如果小孩只喝了20cc,用水量去扣不就代表他沒喝奶了嗎?(如果喝20cc以下,用水量扣,小孩喝的奶量還會變負的呢!XD)。

  但是如果是用明治的沖泡方式,就不會產生上述用水量去扣剩餘奶量得出喝的奶量這種神祕的事情了。


  寫了那麼多,還是要回歸配方奶本身的特色,根據明治的說法,樂樂Q貝其實和明治奶粉的配方基本上一樣,只是做成方塊的版本,特色如下:
    • 降低β-母球蛋白的比例:β-母球蛋白因為分子較大,容易造成腸胃不好吸收甚至引起過敏,與其他廠牌取出小分子的做法不同,這款配方奶選擇拿掉大分子,以求盡量保留原始的營養成分。
    • 乳黏素:可以幫助調整體質、增強免疫的醣蛋白質。
    • FOS果寡醣:幫助腸道益菌生長。
    • DHA:萃取自天然鮪魚,DHA是幫助視力和腦部發展所需要的營養素。
  也因為樂樂Q貝的形式好攜帶,在女兒月齡比較大、比較不用擔心腸胃容易不適的情況下,我們就改讓她帶樂樂Q貝去托嬰中心了。
  在那之前,每天都要先把奶粉放進奶粉盒再帶去托嬰中心,回家後再清洗使用過的奶粉盒。
  而且從托嬰中心拿回來的奶粉盒牆壁都有殘留奶粉,顯示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中,泡出來的奶粉濃度和最初廠商的設計一定會有誤差,而且誤差會隨著奶粉分裝和攜帶的步驟越多而越大。

---

  以上資訊僅為個人心得,配方奶科技日新月異,隨時可能有更動。

尿布

  尿布,一個很耗錢的消耗品,如果不想要一直花錢買尿布或是為了環保,也可以考慮布尿布,現在的布尿布都做得很厲害了,而且聽說布尿布比較不容易紅屁股。

  尿布這東西就像褲子和衛生棉的合體一樣,除了考慮吸收能力和散熱能力外,還要考慮版型是否合你家孩子的身材。

  有的時候某款尿布的機能性很讓你滿意,但偏偏版型就是和小孩的體型不合,小一號腿太粗,大一號腿太細,這種時候就只能忍痛換別牌。

  建議一開始先去申請各家的試用包,或是跟其他父母交換使用,找到小孩的真命天布,後續如果生長曲線沒有很大的改變,應該可以專心的專攻某個品牌的尿布(尿布集點很重要啊!)

  另外有些品牌的尿布功能非常好,(例如:麗貝樂,大家公認的大容量又透氣)但是價格不便宜,此時可以考慮和別的品牌搭配,晚上或長時間睡眠的時候穿功能好但貴的尿布,平常則穿較為平價但可以頻繁更換的尿布,會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我們家自己是使用妙而舒的頂柔舒護,到了L號後則繼續穿它們的褲型紙尿布,用起來十分滿意,但是有朋友他們家的小孩只要用了妙而舒一定紅屁股,所以說,這方面只能多方測試才行。

  目前用過的品牌心得大致如下,當然每個人用起來感覺不同,歡迎補充:
  • 幫寶適--版型大,適合腿粗身長的寶寶
  • 滿意寶寶--版型較小,適合苗條的寶寶
  • 妙而舒--版型偏長,寬度介於幫和滿之間,適合長條形(?)的寶寶
  • 大王--感覺像平價一點的滿意寶寶
  • 寶貝天使--塑膠感有點重,版型也是偏長,價格很親切
  • 麗貝樂--版型很大,真的很會吸,也很透氣,但是我不喜歡它的觸感,價格偏高
  • 好奇寶寶--版型較小,適合苗條的寶寶

衣服

  如果是要住月中的媽媽,新生兒的衣服不用準備太多,最多不超過3件,因為月中通常會附小孩的衣服,而小孩前期長超級快,說不定出月中後衣服都要換一輪了。

  嬰兒的衣服有非常多種款式,再開始介紹前,有一件事情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在寶寶學會坐之前,寶寶的衣服一定要買開襟式的!
  尤其是在脖子變硬前,絕對要買開襟式的衣服,不然會穿得很崩潰!

  寶寶在頭兩個月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的臉抓花,指甲又不好剪,此時有些父母會選擇幫小孩戴手套。
  如果是跟我一樣很容易把手套弄丟或是擔心把手套弄丟的人,可以選擇袖口有反摺設計的衣服,如此就可以解決手套很容易不見的問題。
  另外,如果不想花錢買手套,我也看過有人把大人的襪子拿來當手套用,但是要這麼做的話,建議拿全新的襪子啦!

  小寶寶在4個月前基本上應該都是在家活動居多,因此在挑選時應以好活動、好穿脫、好舒服為原則來挑選衣服,會客用的虛華衣服只需要1~2套就夠了。

  挑選時也請務必注意材質,寶寶的皮膚很嬌嫩,又無法有效率的表達自己的不適,身為父母,我們只能盡力幫他們挑選舒適的服裝

  如果小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剛好碰到逢年過節,想買件應景的衣服,建議可以去各大母嬰群組買二手的就好。
  因為很多寶寶也就過節那一天穿一次衣服就收起來了,所以通常這種二手節慶服狀況都不錯,還可以趁機跟前輩父母討教一些經驗分享。

  此外,嬰兒絕大多數都怕熱,所以除非要出門,冬天的衣服也不需要準備到太厚(台灣不會很冷,真的。)

  這邊也提醒想要送禮的親朋好友們,送新手父母毯子的時候,請盡量不要送毛茸茸的毯子,因為這種超保暖的毯子,可能要等到孩子2歲後才蓋得到了……。

  離題了,接下來介紹常見的衣服類型:

  • 肚衣/長肚衣/和尚衣

  最傳統、最常見的新生兒衣服,通常是綁帶開襟的款式,有些廠牌會做拉鍊或是扣子的款式。
  很多人口中的紗布衣就是指這種類型的衣服,但這種類型的衣服不一定是紗布做的,只是常常是紗布做的,就被用紗布衣來代指了。(明明紗布也會被拿去做其他類型的衣服啊……!)
  
  優點:換尿布超級方便。
  缺點:會被阿公阿媽說腳會冷,要見阿公阿媽時記得幫寶寶穿件褲子,或是買長度長一點、可以蓋到腳的版本。此外,寶寶有的時候一個踢腿,就會把衣服掀起來,這點也是很困擾。

  • 蝴蝶衣  


  覺得肚衣很常被寶寶掀起來嗎?
  那麼你一定要試試看蝴蝶衣!

  基本上就是在長肚衣在下檔的地方多做鈕扣固定,讓衣服出現褲管的感覺。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實穿的服裝形式。

  此外,有一種變種叫做妙妙衣/妙妙裝,雖然有些廠商會把它放在不同分類,但我覺得他們的精神很接近,差別在於妙妙衣的扣子不只可以把肚衣下擺變褲管,你想要的話,它還可以把下擺變裙子。

  優點:改善肚衣衣服會上掀的問題。
  缺點:有的時候下面的扣子會被寶寶繃開,就又會變成肚衣。

  • 兔衣/兔裝/連身衣(有褲管)


  如果說蝴蝶衣是有褲管的感覺,那兔衣就真的給了寶寶一對褲管。
  穿了兔衣,孩子終於不會再被路邊的長輩說「無bô穿tshīng褲khòo」了。

  有些兔衣甚至會做成包腳的款式,讓阿公阿媽們完全無法用「會不會冷」的招呼語來對寶寶進行關心與問候(頂多會提醒要記得幫他戴帽子,沒有頭髮頭會冷,但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但包腳款的缺點就是很容易就過期(因為孩子長高了),此時可以選擇傳承給其他的寶寶,或是把包腳的部分剪掉,可以再撐一陣子。

  優點:不會被路邊的長輩用「無穿褲」當話題搭訕(誤),也可以解決褲管被寶寶繃開的問題。
  缺點:有褲管會讓著裝的難度上升。

  • 包屁衣/連身衣(無褲管)


  顧名思義下半身只有屁股被包起來,刻板印象中的美國影視會出現的寶寶服飾。

  夏天出生的怕熱寶寶首推包屁衣,保證散熱。

  但是出門時穿包屁衣,請記得幫孩子加件褲子,除非你想要跟路邊的長輩討教他們當年的豐富育兒經驗又苦無開口的話題,那就讓寶寶直接穿著包屁衣吧!

  包屁衣到現在依然是我的心頭好,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好搭配的服飾類型。
  在家裡室內比較溫暖時,寶寶很好活動,換尿布也只需要解2~4顆釦子(釦子數看廠商的誠意《誤》)。
  而那2~4顆釦子徹底解決肚衣容易被掀起來的問題。(但是和蝴蝶衣一樣會有被寶寶繃開的機會,請勤換尿布。)
  外出時,只需要加件褲子,如果是小女孩,外面套件背心裙就可以做出可愛的搭配,真的很棒。

  優點:好穿脫、好活動、好散熱,而且不會被掀起來。
  缺點:外出時需要另外搭配其他服飾。  

---

  除了上述的服裝類型外,嬰兒的衣服也是日新月異,所以會出現各種變體,請各位父母在購物時自行斟酌,因為衣服真的是很容易手滑的項目。

  廠牌的話,我個人覺得以新生兒服飾來說,媽媽餵的品質還不錯,透氣好又彈性佳(可以穿比較久),沾到髒污也很容易洗掉,不太容易留痕跡(但不保證完全沒痕跡啦!)
  小丁婦幼的品牌ding baby材質單純,又是台灣製造,我覺得也是個好選擇。
  以入手容易度來說,Uniqlo和GU的新生兒衣服也不賴,品質和設計我覺得都有一定的水準。

  此外,除了衣服本體,配件類的我個人覺得視情況購入即可,像是帽子,用到的機會真的不多,有個1~2頂外出時用來擋風防曬即可。


包巾

  包巾,初期還有寶寶驚嚇反射時,用來安撫寶寶、不可或缺的好東西。

  由於寶寶通常都很怕熱,所以請盡量選擇透氣佳、排汗佳的材質。另外,寶寶的肌膚很稚嫩,所以也要盡量挑選親膚的材質,挑選時也要注意產品是否符合紡織品安全規範。

  雖然包巾就是透過一定程度的束縛來讓寶寶有安全感,但是在包包巾時,也要注意是否會過度壓迫寶寶的身體。
  尤其是髖關節的部分,當寶寶放鬆的時候,腳是會呈現O字型往兩側倒下(俗稱O型腿),如果包巾包太緊或是懶人包巾的尺寸太小,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發育。
  所以使用包巾時,請隨時注意包巾的包裹情形,張弛有度才能健全發展(無論是包包巾還是養育方式都是)。

  傳統型包巾在未來還有當蓋毯的功能,如果是很有包包巾才能的父母,建議購買傳統型包巾即可。

  如果是手殘如我的父母,以下兩款包巾我覺得還不錯:

  • 美國Swado-全階段靜音好眠包巾

  特色是魔鬼氈沒有聲音,不會吵醒睡覺中的寶寶。
寶寶沒有驚嚇反射後以後可以把手手放出來當睡袋。

小時候包起來,像顆繭

長大後手手放出來

  • 小鹿蔓蔓-Bedtime嬰兒包巾睡袋

  自從LoveToDream推出了蝶型包巾這個偉大的發明以後,許多喜歡雙手舉舉的小寶寶,終於可以舉著手手又被包覆著安心睡覺。

  小鹿蔓蔓這款也是蝶型包巾,但是有開洞,隨著寶寶長大,手手會不自覺的穿出來,可以練習防踢被的感覺,基本上這款被我拿來當女兒從包巾到防踢被的過渡產品。

  
   小時候願意乖乖躺著,可以當蝶型包巾

隨著成長,手會自己跑出來,就可以慢慢過渡到防踢被了
---
  包巾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它的壽命很短,安全起見,通常寶寶會翻身後就不太建議包了,因此也會有人建議乾脆就不要包,忍過驚嚇反射的時期就夠了,但是沒有包巾,初期寶寶很難安穩睡覺。

  我曾經帶著寶寶回高雄娘家,她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哭鬧很久睡不好,結果一穿上熟悉的包巾就安穩的睡著了,所以我覺得在初期讓寶寶有個好睡的包巾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讓大人和小孩都安穩的睡一晚。

  防踢被的部分,在以後的文章再來分享。


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不用怕小孩的情緒不穩,用了又擔心齒列不整等咬合問題。

  關於這點,無論是寶寶手冊或是月中的衛教,都有提到在1歲前適當的使用安撫奶嘴是可以幫助穩定嬰兒情緒和降低嬰兒猝死率。

  基於以上理由,我還是有使用安撫奶嘴。

  一開始是買了有牙醫師當設計顧問的牙仙子奶嘴,心想至少對小孩的牙齒影響比較小,殊不知我女兒完全不買單。

  後來又給她試了CHICCO和優生的奶嘴,但是她也不買單。

  有人跟我說:「太好了,這樣以後她就沒有戒奶嘴的問題了。」
是啊!真是太好了,問題是那是因為她把媽媽當奶嘴啊啊啊啊~!!

  所以,為了讓我可以休息,我嘗試了各種品牌,終於發現她只對BIBS的乳膠奶嘴買單,雖然她依然沒有很愛奶嘴,但是在睡覺的時候,她是願意使用BIBS的乳膠奶嘴的。(淚)

  奶嘴這種東西真的是看寶寶的喜好,所以沒有什麼非買不可的品牌可以推薦,只需要在考慮材質、安全、清潔難易度後,選一個寶寶喜歡的即可。

  另外,安撫奶嘴也是要定期汰換的,通常奶嘴的說明書會寫建議汰換時間,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忍痛定期汰換。


必備消耗品

  濕紙巾、乾紙巾(乾濕兩用巾)、口水巾、洗澡巾、浴巾,這些我覺得都是一些必備的消耗品。

  之所以叫做消耗品,是因為它用了就沒了或是一定時間就必須汰換。

濕紙巾

  濕紙巾推薦買純水濕紙巾,如果有擦臉擦手需求,也可以買口手臉專用的濕紙巾,我覺得隨著寶寶年紀越大,濕紙巾出場的機會越高,所以備著準沒錯。

乾紙巾/乾濕兩用巾

  乾紙巾或是乾濕兩用巾,通常是在水洗屁股的時候可以使用,也可以充當拋棄式的洗澡巾、洗臉巾使用,我個人用過的牌子裡,覺得柔仕還挺不錯的。
  柔仕的乾濕兩用巾有兩個系列,一個比較細緻一個則和其他大多數的廠牌差不多,如果是新生兒,尤其是皮膚比較脆弱的新生兒,可以挑選比較細緻的系列。

口水巾

  口水巾則選擇吸水性佳、易乾的材質為主,而且大張一點的會比較好用。
  初期寶寶溢奶時會用的很兇,去母嬰用品店要湊折扣不知道用什麼湊,買口水巾就對了。
  此外還有一種很浮誇的口水巾,叫做拍嗝巾,就是一種超巨大的口水巾,拍嗝時可以放在成人身上,避免自己被寶寶口中溢出的奶攻擊。
  這種就看個人需求決定是否購入即可,如果寶寶溢奶情況不嚴重(就是不太會吐奶),那一般的長條型口水巾就很好用了。

  吸水性佳的口水巾代表:【貝柔】十倍吸水超細纖維抗菌小方巾
  速乾的口水巾代表:【New Star】台灣製純棉紗口水巾 (其實紗布材質的都有這個特色)

洗澡巾

  洗澡巾時用的小毛巾,因為會用來擦拭寶寶的臉部和身體,所以盡量買棉柔速乾的材質會好一些,我個人是用媽媽餵的洗澡巾,覺得很好用。

浴巾

  因為寶寶不見得會有耐性讓你慢慢擦乾他的身體,但是如果擦的不夠乾,稚嫩的肌膚又超級容易起濕疹,所以浴巾要盡量挑選吸水性佳觸感好的產品。
  很多嬰兒浴巾會有帽子的設計,可以避免寶寶洗好頭離開浴室後因為溫差造成頭部著涼,平時也可以當作包巾使用。
  另外,有些浴巾會有類似圍裙的設計,讓大人在洗小孩的時候可以當圍裙,洗好後直接用圍裙包住小孩,再把圍裙的釦子解開,就可以變成浴巾,我覺得是個很實用的類型,可惜這種類型的浴巾通常不便宜。

  浴巾推薦:【貝柔】抗菌紗布浴巾、【NIZIO】跳跳糖四層紗浴包巾、白雲HACOON今治雲上浴巾



  這次先寫到這邊,下一篇預計會以大型居家物品(嬰兒床、推車、浴缸、尿布檯等)為主題,如果有人願意閱讀,又有想了解的其他品項,也歡迎留言,我會盡量就個人的經驗進行補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